“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么爱我的人了。”
这是我们在探讨为什么不离开这段感情时,晴雪给我的回答。
和我见面的前一晚,她嚎啕大哭了几个小时。
起因是,开车时闹了些不愉快,她被情绪化的男友轰下了车。
当时已是深夜,她等了很久都没等到回来接她的男友。
最后她蹲在漆黑寒冷的路边,无助地哭......
痛彻心扉之下,晴雪预约了心理咨询,让我来陪她梳理这段倍感痛苦,却又藕断丝连的感情。
01
明明在一起很痛苦,为何我就是离不开?
虽然过去两年多了,但我依旧记得初见晴雪时的情景。
她身材娇小,长得可爱,却总是红着双眼。
她有一个十分情绪化的男朋友,俩人一吵架就生气、冷暴力。
脾气一上来就摔东西,然后摔门就走,几天都联系不上人。
每次被男友冷暴力时,晴雪都感到非常害怕与自责。
她害怕这个男人就此悄无声息地离开,自责于自己不够好,把关系搞得一团糟。
然后,不断压抑自己的愤怒与委屈,去哄对方,直至他情绪缓和,俩人和好。
可每每再相处时,看到他那个懒洋洋、没志向的模样,她又忍不住怀疑自己的选择:
“跟这个男人继续下去,真的有未来吗?”
就这样,在一次次的争吵、求和、怀疑、再争吵中,晴雪越来越痛苦。
在周围的人看来,晴雪聪明漂亮,又是名牌大学毕业,还有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,现在这个男人远配不上她,早该分了。
可晴雪却说:
“他不闹脾气的时候,对我还是很好的。而且,谁知道离开他之后,我会不会遇到更差的?”
好像无论身边人怎么说,她都还是坚定地认为:
自己不会遇到,也配不上一个更好的男人。
“不配得感”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,把她困在了痛苦里。
如此优秀的一位姑娘,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?
经过咨询,从晴雪当下的行为模式追溯到原生家庭,一些答案渐渐浮出水面:
一是,父母一贯的“哭穷式教育”,逼着她早早学会听话、懂事,不给别人添麻烦。
小时候,晴雪的家庭条件不太好。
家里只靠爸爸一个人挣钱,妈妈在家带三个孩子。
不至于饿肚子,但别的什么需求就算了。
直到现在她还记得,当时在街上看到那双漂亮的红皮鞋后,她被妈妈硬拽着拖走,还不断地被骂着:
“你能不能懂事点?我们哪有闲钱给你买这么贵的皮鞋!”
那是她人生第一次体会到羞耻感,那时的她就明白:
她配不上那双红皮鞋,那不是她穿得起的。
父母教育的话,也常常是:
“咱们家穷,你懂事点,爸爸一个人挣钱养家很辛苦的。”
“我们家比不上别人,你好好读书,以后出人头地就什么都有。”
类似这样的声音,更是不断在她的心里打下烙印,让她更坚信:
自己配不上那些好东西。
懂事的晴雪,早早就学会体谅父母赚钱不易,每每看到父母为钱发愁,更是觉得自己的需求会让父母为难。
所以,无论想要什么,她都不敢说,也觉得自己不该说。
从来不敢主动索取什么,经常被夸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。
因为懂事,直到高中,她穿的、用的都是姐姐“传承”下来的旧东西。
再者,父母也经常忽略她的需求和感受。
因为一直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,所以她一直有个“能有一件新衣服”的小愿望。
可这样的小愿望,从未实现过。
甚至还被剥夺了。
一年春节,姑妈给她和姐姐带了两套新衣服。
虽然自己的大了点,但她还是很高兴,很喜欢。
因为,她终于有了一件新衣服。
可没高兴多久,妈妈就把她的新衣服大方送给了过来玩的表姐。
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。
还撂了一句,“反正你也不合适,明年再穿你姐的那件就好了!”
她委屈地哭了,妈妈却指责,“哭什么哭,怎么这么不懂事?”
就这样,在从小到大的情感忽视之下,
“我不配”成了晴雪的自我设定,这是她内心难以驱逐的声音。
02
我是我自己最大的差评师
晴雪从小习得的“不配得”的底层信念,让她在面对自己的需求时,都习惯性地压抑和否定:
“没必要”“算了”“我不配”……
在她已经足够优秀了的时候,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。
哪怕周围的人都夸她:“你很厉害呀”、“我都很羡慕你啊”……
她的脑海里还是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回响:
“不,我很差劲。现在得到的这些,都是运气而已,真实的我就是个垃圾。”
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下,“高配”的她无论做什么,都会在潜意识下做出“低配”的选择:
感情上,明明有更好的追求者可以选择,她却觉得自己不配。
选择了学历、能力都不如自己的男友,哪怕对方“烂泥扶不上墙”,也无法离开,甚至卑微求和。
工作中,明明有升职的机会,却觉得自己配不上,不去为自己争取更高的职位和更可观的薪资。
连被领导表扬业绩,她也不曾心安理得地接受。
而是觉得自己只是靠运气,还不够努力,不够优秀。
害怕着,哪一天自己就会被他们嫌弃、厌恶。
就连生活中看到那些已经买得起的东西,她却还是觉得自己配不上。
甚至下意识地拒绝拥有。
对晴雪来说,比起决定这段感情去或留更重要的是,重新建立起自我认同。
所以,在咨询里,我引导她耐心陪伴自己,安抚内心的恐惧。
带着她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,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,去试着打破固有的那些负面评价。
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,自己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了。
她开始喜欢,相信自己,也越来越坚信:自己值得更好的伴侣和更健康的关系。
于是,晴雪和男友分手了。
她的生活也在逐渐变好,她遇到了更多优秀的追求者,最近正做着甜蜜的抉择。
03
如何摆脱“不配得感”活得更舒展?
晴雪的故事,是当下很多女性的缩影。
“我不配”、“我不值得”的声音,或许曾深深困扰着她们。
当然,我们再去谈论这些,不是为了指责过去遭受过的不正确的对待。
而是希望能察觉,为什么会成长为今天的样子,并思考如何去改变。
比如,我们要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和自我认同,摆脱不配得感?
根据多年与来访者的咨询经验,我总结了3个比较实用的方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:
a. 标记负面想法
把自己脑海中的负面想法写下来,重新审视。
并在后面写下与之相反的积极想法。
体验消极想法和积极想法带给自己的不同感觉。
比如,记录下“为什么我又迟到了,我真是什么事都做不好”的消极想法,再写下“我只是迟到了这一次,而且事情也没搞砸,进行得挺好的呀”这样一个积极的想法,去感受其中不一样的体验。
b.赞扬自己的积极改变
经常有意识地鼓励自己,夸奖自己的积极改变。
比如,“虽然我的演讲并不完美,但同事们都积极参与并发表看法,这意味着我的目标达到了。”
在往后的工作、学习、生活和交流中,不断去叠加体验这种对积极改变的觉察感。
c.巧用“配套效应”
心理学上,有一个“配套效应”。
它源于法国哲学家丹尼斯·狄德罗的一次生活经历:
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质地精良、做工考究、图案高雅的睡袍,他非常喜欢。
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时,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,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。
于是,为了与睡袍配套,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,最后让书房跟上了睡袍的档次。
我们的大脑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机制,为了让自己配得上高级的东西,会不自觉地想要成为与之相“配套”的自己,接着付诸行动。
所以,不妨先试试给自己准备一个有价值的事物。
比如买一件有价值的衣服,发展一个有价值感的兴趣爱好,结交一个有价值的朋友……通过这样的“配套效应”,逐步提升自我价值感。
当然,要摆脱“不配得感”并非一朝一夕,这是一趟长途旅行,三个方法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。
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失败,不用失望,也不用沮丧,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就好。
当然,如果你愿意,也可以来到我的咨询室。
我愿意陪伴你,一起面对那些难受的时刻。倾听你的痛苦,并将那些痛苦经历细细研磨,将它淬炼成滋养你成长的养料。
《丑小鸭》的最后一句这样说道:
“在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,我连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的幸福。”
我想把这句话送给感到自卑、不配得的你。
也许你是一只正在挣扎的“丑小鸭”,但是你能够,并且值得成为一只白天鹅。
本文转自壹心理。
作者:心理咨询师吴立敏
编辑:小西
图源:Unsplash